工商時報2007.05.06
柏克夏A股 首季每股盈餘1434美元
【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
投資大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操盤的投資及保險事業體柏克夏海威瑟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上周五美股盤後公布今年首季財報,為周末登場的年度股東會暖場,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二%。扣除投資益/損後的營業獲利,則成長二四%,相當於該公司A股每股盈餘一四三四美元,略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測的一四四七美元。
柏克夏的A股上周五大漲六五○美元,收在一○.九二五萬美元,B股則揚升一三.二五美元,收在三六三一美元。A股今年以來已上漲二四%,同期間標普五百指數及保險類股指數的漲幅,分別只有一五%及一四%。
柏克夏首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四五%,達三二九.二億美元。淨利成長一二%,成為二六億美元,相當於每A股一六八二美元。在Gardner Russo & Gardner公司協助操盤三○億美元投資的魯索說:「成果看來很好。」「這對今年來講是好的開始,考量他們有那麼多的保險獲利,是在未來的幾季裏。」
儘管首季扣除投資益/損後獲利略低於預期,但魯索表示,巴菲特的投資紀錄「讓他可放手而為,以一種構建長期的方式去投資,那怕這意味著短期上可能會有失望。那才是真正的賺錢。」
鬼股子破解莊家密碼
教你如何挑選黑馬股
主力控盤手法大曝光
八敗人生、龍騰中國
決戰中環等小說作者
親自現身解說
一套共三張DVD
在這刊登您的廣告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07 19:46:57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雖然我從一開始就以巴菲特模式投資
但是我從沒有考慮過買BRKA
很簡單 以巴菲特模式來分析 BRKA並非超值 沒有安全邊際
它的股價頂多只是反應其價值
甚至已經過度反應 (因為許多人基於對巴菲特的崇拜而緊抱BRKA)
所以國內某家以巴菲特為號召的投資公司
以長抱波克夏做為投資策略
以我這自認巴菲特信徒的人來看 是不能苟同的
其實這一點 從以下的事實就可以看出:
「波克夏從來沒有買進庫藏股」
踏雪飛鴻
聲望:20 分
聚幣:269 元
經驗:4
2007/05/07 20:03:48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每股盈餘1434美元大約等於台幣47866.92 .
這種報酬率太恐怖了吧...
看不太懂他這個AB股的計算方式..
是指數嗎??
--------------------------------------------------------------------------------
投資之中.所謂的大師.都是人云亦云所製造出來的
真正的大師.是自己的投資慘敗經驗.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07 20:57:54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踏雪飛鴻 在 2007/05/07 20:03:48 所發表的內容:
每股盈餘1434美元大約等於台幣47866.92 .
這種報酬率太恐怖了吧...
看不太懂他這個AB股的計算方式..
是指數嗎??
股價十萬美元 每股單季盈餘1434美元不算太高
美國不似台灣 股票沒有票面值
也沒有保留盈餘不得超過資本額兩倍或是課徵10%稅的規定
所以不須強制配發股票股利(股票分割)或現金股利
波克夏從上市以來從來沒有發過現金股利 也沒有做過股票分割
每股淨值就好幾萬美元 (詳細金額請自查)
gurodingli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2
2007/05/12 07:17:12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原來如此
難怪股票可以越來越貴
貴到一般人可能買不起 從來沒有發放股利耶
lcw1960
聲望:72 分
聚幣:81 元
經驗:6
2007/05/12 09:11:35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山澤損 在 2007/05/07 19:46:57 所發表的內容:
雖然我從一開始就以巴菲特模式投資
但是我從沒有考慮過買BRKA
很簡單 以巴菲特模式來分析 BRKA並非超值 沒有安全邊際
它的股價頂多只是反應其價值
甚至已經過度反應 (因為許多人基於對巴菲特的崇拜而緊抱BRKA)
所以國內某家以巴菲特為號召的投資公司
以長抱波克夏做為投資策略
以我這自認巴菲特信徒的人來看 是不能苟同的
其實這一點 從以下的事實就可以看出:
「波克夏從來沒有買 .....
因為她的股價實在太高了, 不值得動用自己的現金買回自家的股票,
反而將現金投入其他投資標的獲利還會更高, 當然也有可能其發行
股數不是很多, 所以沒必要再買回自家股票囉.
可是反面看, 一檔能在5個月內讓價值增加24%的投資功力, 恐怕無人
能及啦,本人今年至今也才7%而已, 實在比之大巫與小巫哩,而且她的
規模又那麼大, 只能高呼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啦, CCC....
wewe
聲望:0 分
聚幣:48 元
經驗:6 (版主)
2007/05/13 00:16:34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山澤損 在 2007/05/07 19:46:57 所發表的內容:
雖然我從一開始就以巴菲特模式投資
但是我從沒有考慮過買BRKA
很簡單 以巴菲特模式來分析 BRKA並非超值 沒有安全邊際
它的股價頂多只是反應其價值
甚至已經過度反應 (因為許多人基於對巴菲特的崇拜而緊抱BRKA)
所以國內某家以巴菲特為號召的投資公司
以長抱波克夏做為投資策略
以我這自認巴菲特信徒的人來看 是不能苟同的
其實這一點 從以下的事實就可以看出:
「波克夏從來沒有買進庫藏股」
我是覺得:「只是反映其價值」,這就是巴菲特他想要的‧
波客夏年度的股價若高於其價值,或低於其價值,他都曾在年報中提醒過投資人要注意‧
我認為他從不希望因為股價的波動,而讓合夥人之間互相佔到對方便宜或是因此吃虧‧
他的期望應是:你願意持股投資公司多久,就應該有多少合理的報酬,而這個報酬應該與那時期公司的會獲利將差不多,這會反映在這段持股期間股價的上升裡,以資本利得的方式領取‧
巴菲特在年報中曾提過,他認為公司帳面淨值的成長與公司價值的成長早期是一致,期望是在每年15%左右的幅度提升,但是後來因為購買的公司商譽價值(無形資產)不斷提升,所以公司後來在帳面淨值的成長上已遠不如公司實際價值的提升幅度‧
巴菲特從不買進庫藏股,或許不應該被解釋成,他向來覺得公司股價「沒被低估」‧
因為我們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不曾賣出過波克夏的股票,
這也不應該因此解釋說,他向來覺得公司股價「被低估」,所以從來不賣股票‧
我是認為他根本就從來不想從股價波動中獲利,尤其是對自己的公司‧
因為他知道,他是最了解公司價值與價格間差異的人,如果當他看到股價低就買庫藏股,股價過高就賣股票,那他這種行為,就根本不是把他的股東當作是合夥人的對待,這樣的作法會使他佔到其他合夥人的便宜,所以並不去做這種事‧
可以買低賣高時,只是反映其價值可能不太重要,但是當資金向巴菲特那樣巨大時,只是反映其價值的抓大象方法,就會變的很關鍵,這也是他為什麼可以持股那麼久,而不會因為安全邊際已經被漲幅給暫時填滿就賣出,因為他鎖定的大象,通常是那種長期來看,只要光是能反映其價值,累積起來就會有很高報酬率的公司‧
安全邊際是源自葛拉罕在揀煙屁股時怕踩到地雷,而以淨值去大幅折價方式買進的概念,後來巴菲特應用時,是把安全邊際詮釋在完全不同應用上,他的方法是藉著讓未來公司的無形價值極大化,去拉出與成本之間的安全距離,我認為這個才是巴菲特所想像中的「安全邊際」,而且這邊際還存在著一直不斷擴大的可能‧
我想這是巴菲特與阿瓦里德為什麼都那麼熱愛明牌與強勢公司的原因‧
後來才慢慢領悟到,這真是極為巧妙的佈局方式,且不是很容易理解與複製‧真的很關鍵‧
--------------------------------------------------------------------------------
洞悉虛偽不再,真實是什麼都不知,熱愛有生命力的嬉戲。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14 17:48:54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wewe 在 2007/05/13 00:16:34 所發表的內容:
我是覺得:「只是反映其價值」,這就是巴菲特他想要的‧
波客夏年度的股價若高於其價值,或低於其價值,他都曾在年報中提醒過投資人要注意‧
我認為他從不希望因為股價的波動,而讓合夥人之間互相佔到對方便宜或是因此吃虧‧
他的期望應是:你願意持股投資公司多久,就應該有多少合理的報酬,而這個報酬應該與那時期公司的會獲利將差不多,這會反映在這段持股期間股價的上升裡,以資本利得的方式領取‧
巴菲特在年報 .....
波克夏從不買庫藏股
但他轉投資的公司會
巴菲特也公開鼓勵如此做
重點是買進庫藏股時
要把自家股票和其他股票平等看待
如果買自家的股票比買他人的更好才買
買自家股票有一個好處
就是財務狀況自己最清楚
不過台灣公司的原則好像相反
都是自家股票爛掉了才護盤買庫藏股
至於巴菲特為什麼不賣自家股票
賣出的原則是超漲才賣
買進的原則是超跌才買
又沒超漲又沒超跌 當然是不動如山
巴菲特和格拉罕的安全空間原理相同
只有計算方式不同而已
格拉罕是計算現在的淨值
巴菲特是推算未來的淨值
理論上 巴菲特的賭性更強 未來誰知道?
事實上 巴菲特算得較遠 反而比較安全
wewe
聲望:0 分
聚幣:48 元
經驗:6 (版主)
2007/05/14 19:41:35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wewe 在 2007/05/13 00:16:34 所發表的內容:
我是覺得:「只是反映其價值」,這就是巴菲特他想要的‧
波客夏年度的股價若高於其價值,或低於其價值,他都曾在年報中提醒過投資人要注意‧
我認為他從不希望因為股價的波動,而讓合夥人之間互相佔到對方便宜或是因此吃虧‧
他的期望應是:你願意持股投資公司多久,就應該有多少合理的報酬,而這個報酬應該與那時期公司的會獲利將差不多,這會反映在這段持股期間股價的上升裡,以資本利得的方式領取‧
巴菲特在年報 .....
巴菲特致股東函
1985年版
BERKSHIRE HATHAWAY INC.
Berkshire海瑟崴股份有限公司
致Berkshire公司全體股東:
各位可能還記得去年年報最後所提到的爆炸性消息,平時在表面上我們雖然沒有什麼
動作,但經驗顯示偶爾也會有一些大卡司出現,這種低調的企業策略終於在1985年
有了結果,在今年報告的後半部,我們將會討論到(a)在資本城/ABC的重大投資部位
(b們對Scott & Fetzer公司的購併(c)與消防人員保險基金的合作計畫(d)我們出脫通
用食品的持股部位。
去年Berkshire的淨值增加了六億一千萬美金,約當增加48.2%,這比率就好比是哈
雷慧星造訪一般,在我這輩子中大概再也看不到了,二十一年來我們每股淨值從19.46
美元增加到1,643.71美元,約為23.2%年複合成長率,這又是一項不可能再重現的
比率。
有兩個因素讓這種比率在未來難以持續,一種因素屬於暫時性-即與過去二十年相
較,現在股市中缺乏合適的投資機會,如今我們已無法為我們的保險事業投資組合找
到價值低估的股票,這種情況與十年前有180度的轉變,當時惟一的問題是該挑那一
個便宜貨。
市場的轉變也對我們現有的投資組合產生不利的影響,在1974年的年報中,我可以
說「我們認為在投資組合中有幾支重要個股具有大幅成長的潛力」,但現在這樣的話
我們卻說不出口,雖然我們保險公司的主要投資組合中,有許多公司如同過去一樣擁
有優秀經營團隊以及競爭優勢,但目前市場上的股價已充份反應這項特點,這代表今
後我們保險公司的投資績效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優異。
第二項負面因素更顯而易見,那就是我們的規模,目前我們在股市投入的資金是十年
前的20倍,而市場的鐵則是成長終將拖累競爭的優勢,看看那些高報酬率的公司,
一旦當他們掌控的資金超過十億美金,沒有一家在往後的十年能夠靠再投資維持20%
以上的報酬率,頂多僅能依賴大量配息或買回自家股份來維持,理論上轉投資能為股
東帶來更大的利益,但實際上公司就是很難找到理想的投資機會。
而我們的問題就跟他們一樣,去年我告訴各位往後十年我們大約要賺到39億美金,
才能有15%的年平均成長,今年同樣的門檻將提高到57億美金(根據統計:扣除石油
公司不算,只有15家公司在過去十年能夠賺到57億)。
我跟Charlie-經營Berkshire事業的合夥人,對於Berkshire能夠保持比一般美國企
業更佳的獲利能力持樂觀的態度,而只要獲利持續身為股東的你也能保證因此受惠,
我們擁有幾項優勢,(1)我們不必去擔心每季或每年的帳面獲利數字,相反地只要將注
意力集中在使長遠的價值極大化即可(2)我們可以將事業版圖擴大到任何有利可圖的
產業之上,而且完全不受經驗、組織或觀念所限(3)我們熱愛我們的工作,這些都是關
鍵因素,但即便如此我們仍必須要大賺一筆(比過去達到23.2%的那些投資還要更多)
才有辦法使我們的平均報酬率維持在15%的水準。
另外我還必須特別提到一項投資項目,是與最近購買本公司股票的投資人有密切相關
的,過去一直以來,Berkshire的股票的市價約略低於其實質價值,在這樣的水準下,
投資人可以確定(只要折價的幅度不再繼續擴大)其個人的投資經驗與該公司本身的表
現將維持一致,但到了最近,這種折價的狀況卻不再,有時甚至還發生溢價。
折價情況的消失代表著Berkshire的市值增加的幅度高於其實質價值增長的速度(雖
然後者的表現也不錯),當然這對於在此現象發生前便持有股份的人算是好消息,但對
於新進者,或即將加入者卻是不利的,而若想要使後者的投資經驗與公司的表現一致,
則這種溢價現象就必須一直維持。
然而管理當局卻無法控制股價,當然他可對外公佈公司政策與現況,促使市場參與者
的行為理性一點,然而我個人偏好(可能你也猜得到)期望公司股價的表現儘量與其企
業本身價值接近,惟有維持這種關係,所有公司的股東在其擁有所有權的期間皆能與
公司共存共榮,股價劇幅的波動並無法使整體的股東受惠,到頭來所有股東的獲利總
和必定與公司的獲利一致,但公司的股價長時間偏離實質價值(不管是高估或低估)都
將使得企業的獲利不平均的分配到各個股東之間,而其結果好壞完全取決於每個股東
本身的運氣與EQ。
長久以來,Berkshire本身的市場價值與實質價值一直存在著一種穩定的關係,這是
在所有我熟悉的上市公司中少見的,我想這都要歸功於所有Berkshire的股東,因為
大家都很理性、專注、以投資為導向,所以Berkshire的股價一直都很合理,這不凡
的結果是靠一群不凡的股東來完成,幾乎我們所有的股東都是個人而非法人機構,沒
有一家上市公司能夠像我們一樣。
http://algerco.net/B1985.htm
--------------------------------------------------------------------------------
洞悉虛偽不再,真實是什麼都不知,熱愛有生命力的嬉戲。
wewe
聲望:0 分
聚幣:48 元
經驗:6 (版主)
2007/05/14 20:11:36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山澤損 在 2007/05/14 17:48:54 所發表的內容:
至於巴菲特為什麼不賣自家股票
賣出的原則是超漲才賣
買進的原則是超跌才買
又沒超漲又沒超跌 當然是不動如山
這點我的看法不一樣......
我認為他的買進原則不是---->股價超跌才買‧
而是用「合理的價格」買進優秀的公司‧
我認為他的賣出原則不是----->股價超漲才賣‧
而是偏好「永久不賣」‧
供您參考,這不是我瞎掰的,
這些說法在巴菲特的年報裡面都可以很考察的到‧
又沒超漲又沒超跌 當然是不動如山
對阿,所以我想表達的意思正是這點:
就像您所看到的,波克夏的股價長期來說都是處於「合理狀態」,沒有超漲與超跌的空間,
所以不庫藏股也不賣股‧
但長期買進與持有他的股東,卻是世界上財富增長最快的一群‧
持有一直處於合理股價狀態的公司,居然比超漲賣出超跌買進的買票股票,財富增長的更為迅速與龐大,您不覺得這其中有一些有意思的事可以去發掘嗎?
--------------------------------------------------------------------------------
洞悉虛偽不再,真實是什麼都不知,熱愛有生命力的嬉戲。
wewe
聲望:0 分
聚幣:48 元
經驗:6 (版主)
2007/05/14 20:40:10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山澤損 在 2007/05/14 17:48:54 所發表的內容:
巴菲特和格拉罕的安全空間原理相同
只有計算方式不同而已
格拉罕是計算現在的淨值
巴菲特是推算未來的淨值
理論上 巴菲特的賭性更強 未來誰知道?
事實上 巴菲特算得較遠 反而比較安全
巴菲特致股東函
1986年版
BERKSHIRE HATHAWAY INC.
Berkshire海瑟崴股份有限公司
致Berkshire公司全體股東:
本公司去年(1986年)的帳面淨值增加了26.1%,大約是4億9,250萬美元,在過去
的22個年頭(也就是現有經營階層接掌本公司以來),每股帳面淨值由19.46美元,
成長到2,073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3.3%,在計算每股淨值時,分子與分母都同樣
重要,過去22年公司整體的淨值雖然增加106倍之多,但流通在外的股份卻增加不
到一個百分點。
在過去的年報中我已不只一次地提醒大家,多數公司的帳面價值與其實際的內在價值
其實存在有極大的差異(後者才是股東真正該關心的),不過以我們公司本身的狀況而
言,過去十多年來帳面價值在某種程度(從保守的角度),卻頗能代表本公司實際的價
值。意思是說Berkshire企業的價值略微超越其帳面價值,兩者之間的比例一直維持
著穩定的差距。
而現在跟各位報告的好消息是,1986年本公司企業價值增加的幅度應該是超過了帳
面價值增加的幅度,我說"應該是"是因為企業價值的判斷較為彈性,以我們本身的例
子來說,兩個同樣相當了解本公司的人所衡量出的價值,可以會差到10%以上。
本公司去年企業價值大幅成長的原因,主要要歸功於旗下主要企業經理人傑出的表
現,包含the Blumkins, Mike Goldberg, the Heldmans, Chuck Huggins, Stan
Lipsey與 Ralph Schey等人,這些企業,除了保險業外,這幾年來在沒有動用額外
資金的前提之下,還能穩定地提高公司的獲利,這種成就塑造出我們所謂典型的經濟
價值或商譽,這種價值雖然無法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反映出來,但我必須向各位報
告,在1986年這個數字相當可觀。
=====================================================
其實一直以來,巴菲特在年報中強調了相當多次,他所謂的企業「價值」指的不是「淨值」‧
當他講企業價值,是用「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這個英文詞‧
當他講企業的淨值,是用「book value 」這個英文詞‧
例如這段:
In past reports I have noted that book value at most companies differs
widely from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 the number that really counts for
owners. In our own case, however, book value has serv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as a reasonable if somewhat conservative proxy for business value.
That is, our business value has moderately exceeded our book value, with
the ratio between the two remaining fairly steady.....
SO.....不管是「淨值」的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他所指的企業價值‧
「價值」與「淨值」,在巴菲特的觀念裡,是有兩個很不相同的定義‧
因為企業價值所包含的無形資產,不會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出來,當然淨值也不會計算到‧
我自己是覺得,無形資產像是一種隱形的淨值,要自己去估算之後加到到淨值上‧具有無形資產的公司,ROE算起來常會比較高,正是這個原因‧
因為資產負債表的淨值上,沒有那個隱形的無形資產算進去,但無形資產卻又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所以計算ROE時,淨值(分母)就會變小,ROE的數字就會變大‧
ROE高,股價本益比就會高些,但我認為巴菲特所指的無形資產,也不是泛指任何高ROE的公司,有些公司只是因為新興產業等其他景氣因素擁有暫時的高ROE,並非是因為企業具有無形資產(商譽)‧這點常常不小心被誤解‧
高ROE的公司裡面,可能存在具有商譽的公司,是尋找商譽公司的好範圍,卻不一定就是具有商譽的公司‧
--------------------------------------------------------------------------------
洞悉虛偽不再,真實是什麼都不知,熱愛有生命力的嬉戲。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18 02:21:41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wewe 在 2007/05/14 20:11:36 所發表的內容:
這點我的看法不一樣......
我認為他的買進原則不是---->股價超跌才買‧
而是用「合理的價格」買進優秀的公司‧
我認為他的賣出原則不是----->股價超漲才賣‧
而是偏好「永久不賣」‧
供您參考,這不是我瞎掰的,
這些說法在巴菲特的年報裡面都可以很考察的到‧
....
巴菲特的投資史中 賣出的紀錄不可計數
如果永遠不超漲那當然永久不賣
如果台積電被炒到一股五千元 你看他賣不賣?
企業成長性高 經營良好 如果股價已經反應到一百年後 要不要賣?
資本主義的精髓就在於價格 東西很好 價格太高就是不好
如果要引用巴菲特的話來背書 我也有一句:「你的獲利在買進時就決定了」
至於「合理的價格」意思就是安全邊際很大的超跌價格 而不是中性價格
否則你就會看到巴菲特天天都在買進自家股票
一年到頭都在買吉利刮鬍刀和Warmart
因為這些股票一直都處在中性價格區間
那不成了黃培源的名言 「隨便買 隨時買 不要賣」?
那他怎麼還在怨嘆找不到投資標的?
投資這種事不是說文解字 考據文件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實際去操作才會知道他到底在講什麼
至少先模擬一下吧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18 02:38:15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wewe 在 2007/05/14 20:40:10 所發表的內容:
其實一直以來,巴菲特在年報中強調了相當多次,他所謂的企業「價值」指的不是「淨值」‧
當他講企業價值,是用「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這個英文詞‧
當他講企業的淨值,是用「book value 」這個英文詞‧ .....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是一個主觀的抽象觀念
「商譽」更是會計上用來玩弄投資人的重要項目
簡單的說 只要左邊和右邊無法平衡 加入商譽就可以讓它平衡
至於Book Value雖然也有不少推定的部分
至少比intrinsic bussiness value要客觀一點
通常是用book value加減碼來計算intrinsic bussiness value
講到操作的實務
如果你想要不帶感情找出最佳投資標的
最好在公式中就去除任何主觀的部分
你不可能請巴菲特幫你評估台股一千多支股票的內在價值到底是多少
更不可能去算美股上萬支或是全球數十萬家上市公司
即使你願意自己去做 估出來的值可能會很離譜 因為你不是巴菲特
老實說 你喜歡的公司可以幫他加上好幾倍的商譽
不喜歡的公司就算淨值有一百元也可以直接減成負的
至於喜歡或不喜歡 也許只是看了某周刊的專訪
那還做什麼價值投資分析 白費時間 直接聽明牌也差不多
比較實際的方法 乾脆直接用book value當成intrinsic bussiness value
畢竟book value是公開資訊
等過濾出來剩沒幾支 你愛怎麼主觀去評價 加上幾百元的商譽 也不至於撿到地雷
wewe
聲望:0 分
聚幣:48 元
經驗:6 (版主)
2007/05/18 23:10:22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其實您發言中的一些想法與問題,與其問我,何不自己從他的年報中所寫的去尋求解答呢?
我想您的理解力應該比我好很多才是‧
很多的為什麼他講那些? 為什麼他這樣做? 那樣做? 他在年報中都有很清楚的交代與解釋了,與其我們自己猜想,用自己的語言詮釋,為什麼不先聽聽他的說法呢?
我上次看有個主播專訪巴菲特,他問巴菲特,他對於那麼一堆如山高的「巴菲特叢書」,他認為哪一本最能代表他的想法與意志,他說是勞倫斯康寧漢的那本「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顯然巴菲特認為只有他自己寫的才符合他想表達的‧
我自己之前有時候去也會去翻那些巴菲特叢書,後來看了年報之後,也是覺得其實還真的沒有一本別人以他的名寫的書,真正完整的表達了他在年報中所揭示的投資觀念‧
只是給一點建議啦‧^^
--------------------------------------------------------------------------------
洞悉虛偽不再,真實是什麼都不知,熱愛有生命力的嬉戲。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18 23:37:13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wewe 在 2007/05/18 23:10:22 所發表的內容:
他認為哪一本最能代表他的想法與意志,他說是勞倫斯康寧漢的那本「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顯然巴菲特認為只有他自己寫的才符合他想表達的 .....
這本書當然看過了
不過我不是用斷章取義 考據學的方式來解讀它
而是思考自己要如何實行
在實行當中 就會有我提出來的問題出現
例如 如果合理價格的意義是「中性價格」
為何巴菲特寧可握有巨額現金 而非對其持股不斷加碼?
巴菲特的思考算是相當有其一貫性
但是他也不是神
所有的金融商品更不是一套理論就能解決
例如他對於外匯或原物料的解讀 並不比市面上的老生常譚高明多少
因為這些東西遠離他拿手的債券折現評價模式
巴菲特的文章 大多是用文字闡述觀念 技術性細節不多
我發覺大部分的人看巴菲特的書 有一種習慣
就是節取一句自己喜歡的句子當成教條朗朗上口
然後走到那裡都把這句教條搬出來
能不能因此而賺錢? 我想是很難
我只能說我是參考巴菲特模式建立自己的投資模式
不能說自己百分之百複製了巴菲特模式
時空完全不同
反正我又不以巴菲特為招牌募資 只是一直有賺錢而已
wewe
聲望:0 分
聚幣:48 元
經驗:6 (版主)
2007/05/19 00:31:54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我的意思是說,要去看他自己寫的所有年報,那本書也是部分摘錄,逐年去讀這樣會理解應該比較完整‧
例如 如果合理價格的意義是「中性價格」
為何巴菲特寧可握有巨額現金 而非對其持股不斷加碼?
如果有逐年去看年報,應該會發現他對某幾間公司,好幾年來長期都是一直加碼,沒有賣出,不過當然他會等他認為股價比較便宜的時候,但是那個便宜,也是比起他從第一次買時要高很多了‧甚至還有那種過去幾年他認為股價偏高的公司賣掉之後,後來又以更高價買回的CASE.........
我記得是GEICO跟ABC是不是都有這樣.....
記得GEICO買超多年的,最後才終於全部買下全部股權.....
所以你說他沒對持股不斷加碼? 我是覺得有點奇怪‧也許再查一查吧........
他擁有的巨額現金,多半應是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波克夏的事業體中最大的是保險事業,
能夠持有那麼多的現金,是保險業的特性阿‧
為什麼他不一直加碼?
我想其實他是有阿,只是因為那些公司都不夠大到足以持續性消化它所有的現金,還是剩很多.....
所以他常常喊他尋找不到夠大的CASE‧
--------------------------------------------------------------------------------
洞悉虛偽不再,真實是什麼都不知,熱愛有生命力的嬉戲。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20 03:20:00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wewe 在 2007/05/19 00:31:54 所發表的內容:
我的意思是說,要去看他自己寫的所有年報,那本書也是部分摘錄,逐年去讀這樣會理解應該比較完整‧
例如 如果合理價格的意義是「中性價格」
為何巴菲特寧可握有巨額現金 而非對其持股不斷加碼?
如果有逐年去看年報,應該會發現他對某幾間公司,好幾年來長期都是一直加碼,沒有賣出,不過當然他會等他認為股價比較便宜的時候,但是那個便宜,也是比起他從第一次買時要高很多了‧甚至還有那種過去幾年他認為股價偏高的公 .....
我覺得繼續討論下去已經沒有意義
文字思考的人和數字思考的人
解讀同一份年報 結論不會有交集的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20 03:31:50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wewe 在 2007/05/19 00:31:54 所發表的內容:
如果有逐年去看年報,應該會發現他對某幾間公司,好幾年來長期都是一直加碼,沒有賣出,不過當然他會等他認為股價比較便宜的時候,但是那個便宜,也是比起他從第一次買時要高很多了‧甚至還有那種過去幾年他認為股價偏高的公司賣掉之後,後來又以更高價買回的CASE.........
.....
補充一下以上的東西
巴菲特買進的模式很固定
都是在市場恐慌時 一口氣建立八成以上部位
後來的「加碼」基本上已經無關緊要
他是不會天天在市場進貨 連續進個幾年 好像在搞定時定額一樣
所謂「合理」價位不是天天都有 而是幾十年才出現一次
山澤損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20 15:21:44 部落格 引用 回覆 檢舉
--------------------------------------------------------------------------------
「商譽」兩字真如字面 只是一種「名聲」而已嗎
所有的財務分析最後都要化身成最俗氣的「錢」
名聲是不能當飯吃的 更不能列在財報當成錢
當然在併購中的商譽 大部分就純粹是會計遊戲
只是加一項讓左右平衡 以解釋為何用超高價收購
這種虛構出來的市值 最後還是會被市場修正回去
如果有親自建立過財務模型
應當會了解 「商譽」大部分反應「成長性」
例如高成長股本益比可以超高 另一種說法也就是商譽很大
成長性最明顯的指標就是ROE
如果是以數字思考的人
當不會因為這些名詞「拼法不同」
就認為它們是無關的概念
five123
聲望:0 分
聚幣:0 元
經驗:4
2007/05/20 16:15:58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2位討論的真精彩
幫我們上暸ㄧ課
謝謝......
友其他人要討論的嗎??
--------------------------------------------------------------------------------
在正確的道路上,喜悅會一天一天增長,美麗感覺的體驗將變得極其絢爛,變得更為鮮豔,那是一種世上從未見過的色彩,那是一種世上從未有過的芬芳,然後你便可以放心地上路,不再害怕走錯方向。
wewe
聲望:0 分
聚幣:48 元
經驗:6 (版主)
2007/05/20 19:08:11 部落格 傳話 引用 回覆 檢舉
--------------------------------------------------------------------------------
以下引用由 山澤損 在 2007/05/20 03:31:50 所發表的內容:
補充一下以上的東西
巴菲特買進的模式很固定
都是在市場恐慌時 一口氣建立八成以上部位
後來的「加碼」基本上已經無關緊要
他是不會天天在市場進貨 連續進個幾年 好像在搞定時定額一樣
所謂「合理」價位不是天天都有 而是幾十年才出現一次
建議您有空自己去查年報啦,事實勝於雄辯,如果你沒空不想自己去翻就算了‧
反正你說你都能一直賺錢,那有賺錢就好了,
是不是能理解我的想法對你來說應該也沒差‧
也許聽不懂我想表達什麼也是好的,不然哪天聽懂了卻開始賠錢,我還怕您怪到我這裡來‧
--------------------------------------------------------------------------------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經濟觀察:德 國 人 為 何 不 熱 衷 于 炒 股
新華網柏林5月21日電(記者郇公弟)與美英等國相比,德國老百姓在家庭理財中很少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即使近年來德國法蘭克福股市DAX指數持續高漲、德國經濟顯著複蘇,證券市場新增開戶也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和外籍股民。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德國股民人數僅占本國人口總數的7.1%,而這一比例在英國為23%,美國為25%。德國人為什麼不熱衷于炒股呢?
“德國人向來以理智、冷靜著稱,一夜致富的股市夢想很難打動德國老百姓。”在柏林證交所工作的王岩首先從民族性格出發給了我們一個解釋。長期從事德國經濟報導的自由記者奧爾舍夫斯基女士則說,“無論是德國老百姓,還是企業家,在投資時都將規避風險作為首要考慮,沒有八成把握很難作出投資決策,在購買股票上也是如此”。
據奧爾舍夫斯基介紹,“炒股不是德國家庭理財的主要選擇。完善的保險制度給了德國人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教育、養老等也都不需要大量資金,德國老百姓並不把股票投資當作收入的主要來源”。她舉例說,在美國,法定養老金占一個普通退休人員家庭收入的比例為45%,企業養老金為13%,私人投資獲益為42%。而在德國,這一比例為法定養老金占85%,企業養老金占5%,私人投資獲益占10%。從上述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私人投資對美國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性,而德國人則完全側重于法定養老保險金。
另外,德國現有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使得德國老百姓月收入的大部分必須用于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德國就業者每月要繳納各種保險費用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醫療保險約14%、護理保險2%、養老保險19%、失業保險6%。因此,普通工人手里能夠用來投資股市的“活錢”、“熱錢”並不多。長期以來,德國老百姓所謂的投資方式都相當保守,資金投向大都是風險較小收益平穩的人壽保險、傳統儲蓄或購買住房。
“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不是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選擇,”德國一家投資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比恩施蒂爾介紹說。因此,德國企業、銀行發行股票數量較少,老百姓也就“無股可炒”。從統計數據來看,德國銀行貸款數額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0%,是美國的兩倍;而德國股票市場市值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美國大約130%的比例相去甚遠。
德國實行“全能銀行制”,銀行既可以經營存貸款業務,又可以經營證券業務。這使企業感到在證券市場上直接籌資不如從銀行貸款簡單易行。同時,銀行也希望通過貸款來直接控制企業,而不鼓勵企業參與證券市場。除少數巨型企業外,中小企業實際上是德國經濟的骨幹,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就業占全部就業人口的70%以上。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家族企業,考慮到上市透明度限制和收購威脅等,這些企業大都拒絕公開上市。
德國政府和證券交易所也曾試圖吸引普通老百姓參與股票投資。在1996年到2000年,在聯邦政府私有化改革的推動下,德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炒股熱。從1996年到2000年,號稱“全民股票”的德國電信股票每股股價上漲了7倍多,達到相當于每股104.90歐元的水平。然而,好景不長,從2000年開始全球高科技股大面積滑坡,在隨後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德國電信的股價又從高位下跌到每股8.14歐元,其間法蘭克福DAX指數從8136點跌至2188點。全民炒股的熱潮以慘敗告終,直到現在,很多當初孤注一擲的小股民還沒有恢復元氣。
股市的暴漲暴跌令許多德國人對股票交易退避三舍,德國人普遍認為投資股市是基金公司、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目前個人投資者也主要是通過購買債券、基金、保險等間接“投身股海”。在國內股民投資並不活躍的情況下,德國證券機構大力推行國際化戰略,如法蘭克福股市實行現貨、期貨和結算一體化運作,吸引了全球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
“德國人向來以理智、冷靜著稱,一夜致富的股市夢想很難打動德國老百姓。”在柏林證交所工作的王岩首先從民族性格出發給了我們一個解釋。長期從事德國經濟報導的自由記者奧爾舍夫斯基女士則說,“無論是德國老百姓,還是企業家,在投資時都將規避風險作為首要考慮,沒有八成把握很難作出投資決策,在購買股票上也是如此”。
據奧爾舍夫斯基介紹,“炒股不是德國家庭理財的主要選擇。完善的保險制度給了德國人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教育、養老等也都不需要大量資金,德國老百姓並不把股票投資當作收入的主要來源”。她舉例說,在美國,法定養老金占一個普通退休人員家庭收入的比例為45%,企業養老金為13%,私人投資獲益為42%。而在德國,這一比例為法定養老金占85%,企業養老金占5%,私人投資獲益占10%。從上述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私人投資對美國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性,而德國人則完全側重于法定養老保險金。
另外,德國現有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使得德國老百姓月收入的大部分必須用于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德國就業者每月要繳納各種保險費用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醫療保險約14%、護理保險2%、養老保險19%、失業保險6%。因此,普通工人手里能夠用來投資股市的“活錢”、“熱錢”並不多。長期以來,德國老百姓所謂的投資方式都相當保守,資金投向大都是風險較小收益平穩的人壽保險、傳統儲蓄或購買住房。
“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不是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選擇,”德國一家投資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比恩施蒂爾介紹說。因此,德國企業、銀行發行股票數量較少,老百姓也就“無股可炒”。從統計數據來看,德國銀行貸款數額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0%,是美國的兩倍;而德國股票市場市值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美國大約130%的比例相去甚遠。
德國實行“全能銀行制”,銀行既可以經營存貸款業務,又可以經營證券業務。這使企業感到在證券市場上直接籌資不如從銀行貸款簡單易行。同時,銀行也希望通過貸款來直接控制企業,而不鼓勵企業參與證券市場。除少數巨型企業外,中小企業實際上是德國經濟的骨幹,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就業占全部就業人口的70%以上。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家族企業,考慮到上市透明度限制和收購威脅等,這些企業大都拒絕公開上市。
德國政府和證券交易所也曾試圖吸引普通老百姓參與股票投資。在1996年到2000年,在聯邦政府私有化改革的推動下,德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炒股熱。從1996年到2000年,號稱“全民股票”的德國電信股票每股股價上漲了7倍多,達到相當于每股104.90歐元的水平。然而,好景不長,從2000年開始全球高科技股大面積滑坡,在隨後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德國電信的股價又從高位下跌到每股8.14歐元,其間法蘭克福DAX指數從8136點跌至2188點。全民炒股的熱潮以慘敗告終,直到現在,很多當初孤注一擲的小股民還沒有恢復元氣。
股市的暴漲暴跌令許多德國人對股票交易退避三舍,德國人普遍認為投資股市是基金公司、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目前個人投資者也主要是通過購買債券、基金、保險等間接“投身股海”。在國內股民投資並不活躍的情況下,德國證券機構大力推行國際化戰略,如法蘭克福股市實行現貨、期貨和結算一體化運作,吸引了全球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