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通過籌碼分佈分析主力行為

籌碼分佈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用來偵察和判斷主力的行為。可以說,從誕生之日起,籌碼分佈的各種技術指標就是為了捉莊而設計的,這使得它們非常切近現實。在我們的股市中,莊家和散戶是不平等的。莊家擁有資金優勢、資訊優勢以及人才優勢,莊家看散戶的牌非常容易,而散戶想知道莊家有多少籌碼卻極其困難。公眾投資者獲知主力行為的方法,歷來是打探消息。殊不知股市上絕大多數的消息都是莊家炮製的,具有極大的虛假成分。事實上,股市呈現出的是個很不公平很不合理的格局:莊家炒股的目的是從散戶身上掙錢,而散戶卻不斷的從莊家手中獲取資訊和操作建議,這可以用得到一個成語——與虎謀皮。

籌碼分佈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籌碼分佈的研究思路遵循這樣的邏輯:莊家無論多麼強大,他終歸屬於投資者的範疇,既然是投資,就需要買和賣,而只要是發生過的買和賣的行為,就會在籌碼分佈的技術分析圖表上留下痕跡,聰明的散戶可以通過分析主力進出的跡象,從而獲知主力的真實意圖。這樣一來,散戶和主力就可以互為對手了,雖然主力有各種各樣的優勢,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散戶們的小資金,固然不可能主動引發行情,但小有小的優點,就是完全有可能跟莊進出。在這樣的前提下,散戶的利潤來源成了莊家的操盤成本,這世界就公平了。

但是籌碼分佈反映的只是市場事實,並不能區分主力的籌碼和散戶的籌碼,因而我們需要研究出一套在籌碼分佈中識別主力倉位的方法,重中之重就是要確定主力的吸籌。

吸籌是主力介入一檔股票的第一個實質性動作。當然在吸籌之前,主力需要做非常細緻的調研和其他各類準備工作。這些工作一般是在極秘密的狀態下進行的,否則一旦消息洩露,散戶們會立刻與主力爭奪低位籌碼,這是主力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但是,只要是大規模的吸籌,主力便很難做到不留痕跡,總有一部分中小投資者進貨成本同主力是一樣的,這就是跟莊盤。而只要這些跟莊盤的規模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主力一般可以承受。判斷一檔股票是否有主力正在吸籌,要看這檔股票對散戶有沒有吸引力。如果這檔股票在扮演“大眾情人”的角色,那主力就不可能大規模建倉入場。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所謂“低價位”的股票、或是散戶不要的個股主力就要,判斷某檔股票是否是主力正在吸籌,需要很多證據。

在這裡介紹幾種主要的K線組合形態,這些K線形態暴露了主力的吸籌動作,在莊家分析中極具參考價值。

A、慢牛走勢:主力的吸籌改變了一檔股票的供求關係,這使得一檔股票的下跌動能被完全抵消,股價呈現緩慢上揚的格局。但為什麼一定是慢牛呢?大家知道:要想坐莊於一檔股票,需要大量的籌碼,如果主力吸籌過猛的話,會引發這檔股票迅速上漲,從而暴露主力的意圖,引起市場公眾的追漲,這是主力吸籌時所忌諱的。所以,主力的吸籌永遠是溫和隱蔽的。

B、牛長熊短:有時候一檔股票的股價被緩慢推高後,忽然這檔股票迅速下跌,但隨後股價自低位重新開始緩慢上升。從盤面上看,會發現一種鋸齒樣的K線組合,這種K線我們叫它“牛長熊短”,這是主力打壓吸籌的痕跡。

C、“挖坑”形態:談到主力的打壓吸籌,很多看盤高手都讀得懂一種被稱之為“挖坑”的K線形態。所謂“挖坑”是一個非常形象化的說法,它是指股價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橫盤震盪之後,股價突然向下破位,將橫盤箱體打穿,但隨後股價又被向上拉起,回到原先的橫盤箱體內部,其走勢在盤面上畫出了一個“坑”,關於“挖坑”可以形成這樣一個結論:當K線圖上出現了“挖坑”形態之後,如果股價在恢復到“坑沿”的相對高位後強勢橫盤不跌,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坑”是主力挖出來的,其目的是震倉吸籌。

D、股價的次低位窄幅橫盤: “次低位”是比近一段時間最低股價高20%至30%左右的價位。這個位置在中線上看是比較低的位置,但是從短線上看它又是相對的高位,所以,“次低位”指的是中線。我們還是站在主力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能在最低價位上吸籌自然是件好事,但是散戶未必配合主力,主力想買散戶就一定肯賣。因此主力通常會採用拉長時間的方法。如果大盤環境和個股題材允許主力去等,主力一般都願意稍微費點時間,以降低吸籌成本。但是主力的情況也是多樣的,未必允許所有的莊家都採用“低位溫和吸籌”的策略。比如說主力的資金來自於較短期的信用貸款,資金面上留給主力的坐莊時間不多;或者是一檔股票即將發生一個重大利好,而這個重大利好很難長時間保密,這個時候主力就不得不突擊吸籌;除此之外,某些機構對大盤的分析是很有水準的,當他們知道在一、兩個月之內可能會迅速展開一個大行情時,他們會當機立斷,迅速入場搶貨。

沒有留言: